养身一得——打坐
我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, 都叫人静坐,来居敬养气,致虚养生。至于佛教重视修习止观,坐禅 入定,由定发慧,更与打坐有密切关系。其实打坐、靜坐、禅坐是同一种方法,三种叫法。 静坐的方法:以前的书本上写得太复杂了,实际没有任何秘密,一切自然为好,身体要舒服才对。但要注意规范(1)打坐最好能另觅静室,假使条件不许可,那可就在卧室中。窗门宜开,使空气流通,但有风处不宜坐,门能关闭更好,以免别人骚扰。(2)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,但总以平坦为宜,座上需铺被褥或垫子,务使较厚,以便于久坐。(3)在入坐之前,应宽松衣带,使筋肉不受拘束,气机不致阻滞,但在秋冬天等寒冷时,两腿必须盖好,以免膝盖受风。好!打坐前的准备已经结束,现在开始盘腿静坐,打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,盘腿的作用就像压力泵,让气血往我们全身运化。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,初学的人,不能双盘,自以单盘膝为宜,书本上的东西太教条,但须注意姿势端直,能使身体不倾斜,那么功效还是一样的。初学盘腿的时候,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,必须忍耐。半年后,自然渐进于自然。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,可将两腿上下交换,假使再不能忍受,那么可暂时松下,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。如果你能十分忍耐,听其极端麻木,渐至失去感觉,此后它能反应,自然恢复原状,经过这样的阶段,几次之后,盘坐时便不再麻木。以上讲的是打坐时的姿势---调身,下面讲静坐 时的呼吸---调息。呼吸是摄收大气中的氧气,是“取之无尽,用之不竭”的,所以不觉得可贵。但要知我们断食三天至于死,假使一旦闭塞口鼻,不便呼吸,三分钟内必死,这样也可见呼吸的重于饮食。我们学习打坐,调和气息是下手时的一项重要功夫,那这样来呼吸?相当简明,你现在这样呼吸,打坐还是这样呼吸,这是稍微调正一下,使你的呼吸放细、匀、长、深、慢一点,还是自然呼吸。吸息宜深而长,从鼻中徐徐吸入 新鲜空气,充满肺部,肺底舒张使空气下降,这时胸部空松,腹部外凸。在呼气时,腹部收缩,横隔膜被推而上,上抵肺部,胸部紧窄,肺底浊气可以挤出, 外散无余。在打坐时,呼息与吸息, 宜极静细, 以自己也不闻其声为合宜,另告知一关键点, 呼吸时应用鼻而不可用口,因为鼻是专司呼吸的器管,口并非呼吸器,口宜襟闭。不过初学的人,切不可有意去求,必须听其自然。
随息纯熟以后,心念更觉凝静,这样就引出了第三个问题,打坐时的思想---调心。初学静坐的人,平日对于怨恨、嫉妒、忿怒、悲哀、忧虑等等,要尽量放下,这些念头能障碍你的心。打坐时最困难的现象:心中浮散,不易收摄,无数的妄念和杂念,心静不下来。好多书本上说采用“返照内观法”来解决,这话不好懂,无法攀缘。以我十几年来用的办法。二个字:“空、无”。当我在打坐时,心里默念这二字,配合呼吸,呼气时、心理默念空,吸气时、心理默念无,这是第一种方法。第二种方法:数数字,从一数到十,1×××同志、……10×××同志,数到10再调过头来 数1,中间是自己的姓名,这样周而复始的来回数,效果相当好,要是一旦起了杂念或忘念,无论中途数到多少,都得重回到一数起。采用这“默念调心神”法,会对调心中净化意识发挥起了一定的理想功用。做到心不外想,眼不外视,耳不外所,充分放松思想、精神和情绪。在打坐中心系一处想,注意于某一点,忘念来是正常的,让它过去,不能停下来,那末妄念便渐渐消除。古人云“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”。静坐是精神力集中的锻炼,默坐澄心,将妄念逐步淘汰,正念愈得到提炼,由精神集中所发生的体上阳和之气, 更有补虚导滞乃至重新组织已坏物体的功能 。所以静坐功夫深的人,能提起这集中后的全副精神力(内功),贯注于身上病痛的地方,便能运用这阳和之气,来消融阴霾郁结,使活力、热力、渐渐发挥其治疗的作用,全身之筋肉打通了,病魔就无法发生,或许虽体质孱弱,但由于心力强毅,心定则气和,气和则血顺,血液运行没有阻滞,身体便能健康,而且可以去除主观的迷妄,获得究竟的安乐,可见心理潜力的不可思议 。
打坐时目的,不但在于促使身体健康,而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妄心的 调伏,净化心灵,帮助我们迅速地进入到无为状态当中去,你这心能控制好了,那你身上的一切事多解决。实际上在打坐中调身、调息、调心是同时进行无法分开的,人体的生理及心理的动静,与呼吸的气和息,有着依存的关系。打坐者的呼吸在渐渐的缓慢深长微细之时,称为息。由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,由能源产生苏活生理机能的作用,称为“气”。当打坐者感受到由气在身上所产生的作用时,便会觉得静坐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,我的经历告诉你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。佛家有句名言:悟定通灵苗,心命同归根。静是全面的平衡,不是完全不动,不是为了变麻木,是为了后天系统适应隐态先天生理组织的需要,便于交通阴阳,同时保护好自身磁场和生物场。是意静而气血內动。
以上是我学习打坐以浅略之心得与经验, 无私奉献,相信对初学者有一定的帮助,对于平常注意身心修养,极有自我治疗之效。没有” 最好“的方法,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法。自己是怎样的人?其实好多人不清楚这个事实,你就不会安心。愿意于同道作深层次的探究交流,共同提高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