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气未消,秋凉未至,过好最后的夏天
金数已三伏,火星正西流。树含秋露晓,阁倚碧天秋。灰琯应新律,铜壶添夜筹。商飙从朔塞,爽气入神州。七月流火,暑去凉来,燥热难耐的日子将要过去。立秋之后的末伏仿佛是高温在大限将至前的回光返照。
末伏知多少
三伏天指在小暑到处暑间,一段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末伏,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,一般持续10天。过完了末伏就意味着最热的日子已经过去。末伏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,因而末伏又被人称作“秋老虎”。
末伏能否热的起来还要看具体的立秋时间。俗话说:早立秋凉飕飕,晚立秋热死牛,意思是说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,则天气凉爽,如果立秋时间在下午以后,那天气还要热上一阵子。
今年立秋时间在下午,恐怕高温的天气我们还需要继续忍受一阵子了。高温虽未消退,但我们已能感受到丝丝凉意,早晚间气温已经降低,风也不似往日,开始变得干爽清凉。
末伏有诗意
绿树浓阴给了古人许多灵感与幻想,吟咏出许多关于夏日的清丽诗句。落叶萧萧,秋日愁思是催发诗兴的丹药,于是又有许多伤感悲凉的句子在秋色里冒出来。作为夏秋过渡的末伏,诗人们自然也不吝笔墨。
幽人短梦不终宵,起步星河望泬寥。缺月低檐鸡一唱,露华秋色满芭蕉。
——《末伏日五更小凉》
炎熇犹末伏,清绝忽新秋。露气房栊冷,砧声岁月遒。悲蛩草根语,孤磷竹间流。闻道河南北,飞蝗暗百州。
——《初秋夜赋》
火流渐近桑榆上,秋气新从阊阖来。 每岁长安犹暑热,内官相属赐冰回。
——《末伏》刘攽
下伏秋期近,还知扇渐疏。惊飙坠邻果,暴雨落江鱼。贵寺虽同秩,闲曹只管书。朝朝廊下食,相庇在肴菹。
——《酬光禄田卿末伏见寄》
末伏养身体
“火烧七月半,八月木樨蒸”,进入末伏,气温虽高,但已不像中伏时让人难以忍受了。末伏天气的一大特点就是早晚较凉快,但白天阳光依然剧烈。进入秋季,雨水较多。
在这种潮湿闷热的天气里我们应注意养脾、祛湿。茯苓、山药、小米等具有健脾益胃功效的食物可适当多吃。吃果不吃瓜,秋瓜易坏肚,吃瓜要适当,果类可以多吃一些,比如梨子、葡萄、龙眼等。多吃蜂蜜也可起到养阴润燥的作用。
有些人认为立秋之后就可以“贴秋膘”了,这种做法为时尚早。“贴秋膘”一般要在秋分之后,末伏里饮食还要以“清补祛湿”为主,莴笋、冬瓜、赤小豆等都是很好的祛湿食材。
末伏天气随着温差的加大,更易诱发多种疾病。由夏入秋,是风燥感冒的高发期。风燥感冒与其他类型感冒相比,有一个明显的区别“干”,通常反映为喉咙干痒、干咳。
除了风燥感冒外,末伏天里也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,在高温闷热的天气里,人体大量流汗导致体内水分流失,血液粘稠度升高,导致发生心梗、脑中风的几率大增,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末伏天里应注意避免大量出汗,保持心情平静。
早晚风凉、温差过大还可能引起面瘫,大家尽量不要因贪凉长时间吹凉风,洗完头发要等其晾干或吹干后再睡觉。肠炎也是这一时期的高发疾病,天气闷热细菌大量繁殖,人的消化功能在这一时期变弱,自身抵抗力相对下降,很容易就会导致腹泻、肠炎等消化道疾病。
末伏已至,秋凉不远。暑气虽未散,凉风已到眼跟前。调整饮食,保重身体,天凉加衣,放平心绪。夏日将逝,望君珍惜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