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人有没有修养,看他生气时的样子
听过这个笑话吗?有宿仇的两人狭路相逢。其中一人蛮横地说:“我从不给狗让路。”
另一人却微微一笑,侧身让道,“我正好相反。”
人生在世,不顺心之人、事常有。生气时淡定还是狂躁,却体现了一个人真正的修养。
要想成为生活的强者,先要学会控制情绪。
- 01 -
能控制情绪的人,修养都不差
从长远来看,一个人真正的资本,不是美貌,也不是金钱,而是修养。
有修养的人,无论走到哪里,都能收到和传达温暖的善意。
孔子这样评价弟子颜回:“自从我有了颜回,弟子就更加亲近了。”
鲁哀公又问他,“你的弟子中,谁最喜欢学习?”
孔子回答,“颜回。他从来不把自己的怒气转移到别人的身上,不犯重复的错误。”
人们都认同“不迁怒”是君子的体现。
比起那些一言不合就暴躁跳脚的,在愤怒中依然能保持修养的人,确实更能令人信服。
负能量是会传染的,因此老教师常常告诫新教师,“不要将愤怒的情绪带到教学上”,因为一句话足以影响学生一辈子。
工作如此,生活也是这样。
有的人平时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,一旦生气,就会失去理智,难以自控。
这时,无论是谁,一旦触及了这桶“火药”,都会被无差别攻击,甚至恶语相向。
胡适在《我的母亲》里这样写道,“我渐渐明白,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,这比打骂还难受。”
冷静下来后,仔细一想,刚才的态度有多暴躁,样子就有多可笑,内心就有多愧疚。
这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情,还会使人际关系变得糟糕。
古语云:“覆水难收”,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,一旦两个人的关系产生裂痕,就难以恢复如初。
生气是人的正常情绪,但如果通过在别人身上宣泄来满足自己,不但会伤害到对方,也害了自己。
- 02 -
能控制情绪的人,路会越走越顺
大家应该都听过这样一句话,“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。”
任何时候,一个人都不应该成为情绪的奴隶,让自己的行动受限于情绪。
如果有人影响到你的情绪,你应该将目光放在自己身上,而不是对方身上。
只有这样,才能将情绪控制住,成为情绪的主人。
古代有名的画家王冕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:“不要人夸颜色好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”
他从小失去了父亲,因为家里穷,念了三年书就给别人放牛。
有一天,大雨过后他在湖边放牛,看见荷花清水滴滴,美不胜收,心想,要是能画下来多好啊。于是省吃俭用,买了画笔、颜料。
刚开始天天有人说,“就凭你也想画画?这画的都什么啊!”
面对嘲笑,他虽然偶尔也会感到生气,却从来没有因此而放弃。
渐渐地,他越画越好,纸上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摘来的一样。
最终,王冕成了有名的画家,画作流传至今。而嘲笑过他的人,连姓名都没有留下。
面对嘲讽,有时候愤怒的情绪会排山倒海而来,像是要把你淹没一样。但如果发脾气就能让人获得成功,世上便不会有失败。
与其一股脑地挥动拳脚发泄出来,不如坦然接受愤怒带来的能量,用它来强化自己的决心,在宽容中壮大自己。
能控制情绪的人,无论情况多么糟糕,都能将自己从困境中拯救出来。
这并不是懦弱无能,也不是老谋深算,恰恰是一种坚韧不拔的体现。
只有内心真正保留从容与修养的人,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,活出曼妙的风采。
- 03 -
心胸博大,天高地广
君子忍人所不能忍,容人所不能容,处人所不能处。
清朝康熙年间,有个叫张英的大官。
一天,他的家人和邻居因为“两家间的三尺地”发生冲突,老夫人修书向张英“告状”。
张英看见书信之后回复道:“千里家书只为墙,让人三尺又何妨。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"
张老夫人看到之后非常惭愧,命人把院墙后移三尺,邻居见此也惭愧地后移了三尺。
本来狭隘的路,因为宽容与体谅,一下变得宽敞起来,人的心胸也是如此。至今,这条“六尺巷”还被人铭记。
很多时候,人与人之间的不愉快,在于固执己见,源于对事情的不同理解。
谁也没办法说服谁,于是生闷气,乃至于生大气,却忘了,每个人都对世界都有不同的看法,生活中本来存在无限可能。
而理解与接纳别人的意见,接受不同的认知,是一种难得的智慧。
如果错在你,那么你没有资格生气;
如果错在别人,那就没有必要生气;
如果没有对错,又何必纠结不清。
面对生活的烦恼,我们都有失态的时候。别让这些烦恼变成伤害,心中存有六尺巷,冤家宜解不宜结。
半生走过,才发现原来真正能带走的东西,寥寥无几。
只有一颗宽宏博大的心,才能容纳万千风景,笑看人间风云。
“能控制情绪的人,才能有大的担当。”
在发脾气之前先问问自己:我的怒气从何而来?发脾气对我来说有何意义?
坚持久了,自然而然地就能够避免情绪的失控。
弘一大师说:“人之谤我也,与其能辩,不如能容;人之侮我也,与其能防,不如能化。”
如果遇到诽谤,与其和他争得面红耳赤,不如不去理睬,任他尴尬;
如果遇到侮辱,与其小心提防,不如将事情的矛盾和平化解。
如果能学会控制情绪,又何愁不能拥有美妙人生呢?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