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009|回复: 0

她在藏地,把生活过成了诗歌

[复制链接]

主题

0

回帖

5

积分

新手上路

积分
5
发表于 2024-12-30 18:54:0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她说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源头,她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源头,也渴望用自己做的事业,守护更美的藏地。听她为我们讲述,那些细碎却无比温暖的瞬间。
上个月,我有幸在甘肃郎木寺,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晒佛仪式。
按照传统,每年藏历正月十三,郎木寺都要举行浩大的晒佛仪式。今年也不例外,那天,虽然很冷,天也在落雪,一大早,排着队的信众们已把晒佛台围得水泄不通。仪式还未开始,我也满怀期待,跟着藏族人在一旁等待。
后来,雪越下越大,大家身上都已经是白茫茫一片,等待拍摄的记者不时擦拭着镜头,看着衣服上厚厚的雪,我想着:这么大的雪,仪式是不是会取消呢?我不觉紧张地等待着。
一会儿,穿着僧袍,戴着黄帽的僧人们,排着队走向晒佛台。暴雪中,我看着一队僧人在顶端紧攥幅边,一队僧人在下面接展,左右两边又是两队僧人,四方合力下,
我看着彩色纱布被缓缓拉下,佛像一点点露出慈悲的面庞,雪花簌簌地落着,打在佛像的脸上、身上,号角在苍茫的时空里响着,僧人和信众们口诵经文,共同祈祷……
那不是我第一次看晒佛,却是我最受感动的一次。在过去的几年,因为这种感动,我一次次走进藏地。
●●●
我第一次进藏是在2016年,那时刚高中毕业,偶然之下,到尼木县看藏香制作,当时,我就被这里的文化吸引。后来,我去了藏地更多地方,也越来越喜欢这里的人、生活和信仰。
2017年夏天,我和三位同学(其中两位是藏族),扛起相机,在牧民阿酷次多家里住了一个月,
为了记录当雄草原上即将消失的游牧生活。
阿酷次多的家在海拔4700多米的念青唐古拉山脚下,在那里,蓝天下就是草原,草原上牦牛满地。以前,他们生活在草原,现在慢慢走向定居,改为一年一次的迁徙游牧。夏季的末尾,为了让牦牛们饱餐一顿,阿酷次多一家准备前往呦卡壳(གཡོ་ཆག་ཁ།)的深山中游牧,
我们就是在那时,住进他们家,并跟随记录他们的游牧生活。
在呦卡壳(གཡོ་ཆག་ཁ།)深山,我们住在牦牛毛织成的黑色帐篷里。每天清晨,天色微微透白,阿酷次多的弟媳达娃就起身,披着防寒毛毡,给牦牛挤奶,半个小时候后,她回到帐篷,把牛奶倒进桶里,开始煮奶,制作酥油。
当浓郁的奶香弥散在黑色的帐篷里时,我总能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温暖与踏实。
有时,她会把牛奶倒进布袋,挂在帐篷外,当牛奶里的水一滴一滴过滤掉时,她再把它们倒出来,在太阳下晾晒,晒干后,就成了奶渣。阳光下,我看着她静静地忙碌,红色的面庞,泛着光。
午后,阿酷次多和家里另外两个男人,带着酥油进山,巡视完牦牛后,他们在山头坐下,找来牛粪生火烧水,开始煮酥油茶,一边煮一边用羊皮袋把握火候,酥油茶煮好,将带来的糌粑粉和酥油茶混合,就成了午餐——糌粑。当晚霞由红色变为绛紫色时,阿酷次多赶着最后一批牦牛回家,一天就这样结束了。
放牧时,有时会遇到垃圾,阿酷次多就会停下来捡垃圾,因为很多,我也曾问他怎么捡得完,但他们说这儿是养育自己的地方,需要自己来爱护。
我就这样看着他,一个一个捡起垃圾,不急躁,不生气,就是那样自然地做着。
山谷里起雨的时候,牦牛们不会乱跑,阿酷次多就待在帐篷里给大家煮酥油茶。大家围着火炉坐下,看着他用棍子一下又一下地打着酥油,为了让酥油和茶更好融合,他需要反反复复敲打近百遍。雨水“嗒嗒”打在帐篷上,我们一起讨论新一年牦牛的价格和孩子的学业。
有时,大家也会打开收音机,收听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。有时,就是转着经筒,默默祈福。
在阿酷次多家的日子,我常常感到幸福,那种久违了单纯的幸福。有一天,我起晚了,阿酷次多和家人都去放牛了,
我一个人从牦牛帐篷坐起来,身旁是一团牦牛粪燃烧的火团,冒着轻烟,帘子被拉开,我顺着帘子往外看,白色的念青唐古拉山雪山群就在眼前,
那一刻,我觉得一次次前往也值得,要是在这样的山间生活也值得。
游牧生活结束时,阿酷次多和家人一起收起帐篷,把垃圾处理好,赶着牦牛往山下走,我们静静地跟在他们身后,不知为什么,我似乎感到一些落寞。山脚下的绿皮火车缓缓驶过,公路也修到了阿酷次多的家门口,年轻人带着更大的梦想奔往城市。而阿酷次多自己,他不知道以后这些牛羊会怎样养殖。但是,有生之年,他说会一直这样生活……
后来,我们把记录下的阿酷次多一家的游牧生活剪辑成片,虽然不长,也曾获奖,进而得到一些人的关注。
●●●
我自己,因为和阿酷次多一家人的相处,也更加离不开藏地。
今年2月份,虽然天气不好,为了看晒佛仪式,我还是利用难得的假期,去了甘肃和四川交界的郎木寺。
看完雪中晒佛之后,在郎木寺附近的纳摩大峡谷,我一个人寻找着白龙江的源头——传说那里的水极为殊胜,可以治疗疾病。那天,也一直下着雪,当地藏族人告诉说,也许雪会把路牌遮住,但我没有多想,只是想找到源头,这很重要。在我快要放弃时,一回头,刚好看到了写着“白龙江”源头的标志。
而我,似乎也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源头。在郎木寺旁的客栈,我见到了之前一直默默关注的藏地纪录片拍摄团队——若尔盖摄影小组成员。他们的主创是扎琼巴让老师和扎琼衣扎大哥,巴让老师在若尔盖草原上长大,在外漂泊十六年后,为了保护家乡,毅然回到这里。在郎木寺旁,他和家人成立“扎琼仓生态环境保护中心”和“若尔盖摄影小组”,通过拍摄纪录片和向更多的人传递保护草原的价值。
知道我曾经拍摄过阿酷次多的纪录片后,他们邀请我加入他们,跟他们一起保护草原。那个当下,除了难以名状的开心,我突然觉得似乎一切都有安排。
我想起之前有人跟我说的话:
“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业,善有善业,恶有恶业。任何带领我们趋近真理的行为,都可能造成善业。而终究而言,不是要佛陀来审判,只有你自己明了行为背后的动机。”
就像,我未曾想过在大雪中看晒佛,未曾想过自己有机会保护草原,只是每走一步,都是随着心,做想做的事——“种善因,结善果”。
就像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藏地,我也说不出为什么,只是会想起:那天早上从黑帐篷里醒来的瞬间,想起阿酷次多低头捡垃圾的瞬间,想起暴雪中佛像露出面庞的瞬间……也许,就是这样细碎的日常,让我对藏地的感情一步步升华,进而了解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,对待无常的态度。
因为了解所以热爱,因为热爱,所以更要保护,未来,关于这里,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那么关于藏地,有哪些让你难忘的瞬间?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福利论坛

GMT+8, 2025-2-2 16:09 , Processed in 0.070765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